查看原文
其他

被热炒的“人造肉” 能否掀全球饮食新革命?

近日,“人造肉第一股”beyond me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便暴涨163%,这也引爆了国内“人造肉”概念股。在“人造肉第一股”背后,拥有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、影星莱昂纳多、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多个“明星”投资者。除了他们,李嘉诚和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在过去十年里也投资了不少“人造肉”企业。


人类有数十万年的吃肉史,为何“人造肉”突然被商界大佬纷纷青睐?个中有何玄机?



什么是“人造肉”?


说起“人造肉”,估计很多人会说:不就是素鸡吗?其实,从发展历程及品类来看,“人造肉”可分为两类。


一类是植物蛋白素肉。有主要以豆粉、豆粕、大豆蛋白、小麦蛋白等为原料,通过挤压膨化方法制取的传统植物蛋白素肉,如中国人餐桌上常有的素鸡、寺庙及周边素食餐馆的“仿荤肉”等,口感和肉类相差较大;还有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。口感、气味跟动物源的肉类制品相差无几,代表产品有Beyond Meat食品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食品公司的素肉汉堡。


另一类则是细胞培植肉。“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,把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,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的肉。”如果说“素肉”是用植物蛋白质“凑”出来的,那么“培育肉”更像是从动物细胞里“长”出来的。通过提取动物细胞、利用生物反应器独立培养,便能随心所欲,得到最想消费的那部分肉。这种听起来有些科幻色彩的技术,如今已落地成真。早在2013年,荷兰科学家便向全世界展示了人造汉堡,从而掀起一股实验室培育肉的热潮。


为什么要生产“人造肉”?


市场数据显示,近年来,全球肉类供给整体呈现上涨趋势。传统肉类供应充足下,为什么还要生产“人造肉”?


根据目前所知的信息,“人造肉”的好处大致有以下3点:


首先,“人造肉”的香气和味道和正常的肉一样,不过它的组成成分却是100%的植物蛋白,既好吃也不会长胖,是减肥者、素食主义者、和尚等所有人的福音。尤其在欧美国家,动物蛋白摄入过多,尤其是高脂肪、高胆固醇红肉还被定义为“一类致癌物”,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。


其次,一些消费者从环保、动物福利等角度出发,认为应当减少饲养、屠宰肉用动物。有了“人造肉”,就可以减少鸡鸭鹅、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量,从而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,有助于保护环境;


第三,以后吃人造狗肉,没有人会说你了!


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韩建春也认为,“人造肉”是伴随着食品加工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。“消费者逐步认识到食素对健康和环保的益处,素食主义近年来极为流行,一大批国外企业推出了素肉汉堡、素肠、素肉饼等产品,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潮流。”


根据惠誉(Fitch)研究,肉类是全球产值最大的食品类别。2017年,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产值约为2,700亿美元,全球则高达1.4兆美元。这或许也是Beyond Meat在美上市格外受瞩目的原因,因为美国人真心爱吃汉堡。Beyond Meat调查,美国人平均一周吃三颗汉堡,一年下来会吃掉500亿个汉堡;如果将这些牛肉都换成「素肉」,可提供23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。


营养价值和口感比得上肉吗?


生产出的“人造肉”在营养和口感上能否比得上自然长成的传统肉类?


韩建春表示,自然界肉类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蛋白质、脂肪及丰富的氨基酸上。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,其中,苏氨酸、色氨酸、亮氨酸、赖氨酸等营养成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,需要从动物肉类食物中获取。动物性蛋白所含的营养成分是植物性蛋白所不具备的。

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,理论上讲,普通肉类所含有的蛋白质、矿物质、维生素等,“人造肉”是可以通过调配达到的,所以“人造肉”能实现普通肉类大部分营养效果。不过实际上,还是要看商家的配方和工艺。



在口感上,天风证券分析师吴立指出,“人造肉”距离真肉仍有差距。“即便以好调味、好上色、可塑性极强的大豆蛋白为原料,混合肉也难免存在着口感不够好、卖相不够佳等问题。而且现在的“人造肉”形态主要是碎肉形态,尽管有些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,但并不能模仿骨头、筋膜等的口感。”


“人造肉”是否安全?对人体健康会不会有影响?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。


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,以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的“人造肉”为例,人工培养的肌肉细胞,其培养液的成分、培养条件完全可控,所以从理论上讲,比饲养动物更安全。但即使无菌培养,也要防止微生物、病毒污染。动物有免疫系统,但人工培养的没有,因此人工培养的肌肉细胞在培养液里应该也有抗生素或抑菌成分,否则一旦污染,会迅速增殖,导致产品全部坏掉。


会不会替代传统肉类?


随着“人造肉”的发展与普及,是否会替代传统肉类?


禹王蛋白公司总经理李顺秀分析称,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肉类供求格局看,传统肉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,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,且目前植物性素肉技术还不能模拟多种肉类。素肉推广仍然任重道远,对传统肉类的替代性作用非常有限。


国金证券分析师袁维也认为,“人造肉”距离规模量产还有较长一段时间。


“从我国猪肉消费习惯来看,冷鲜肉还未普及,人造肉更需要时间;同时,细胞培植肉,成本昂贵,规模量产也无法实现。此外,还包括技术、法律道德、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。”袁维分析。



人造肉公司轰动上市


用全素食材开发替代肉品,Beyond Meat自2009年创立后,吸引比尔盖兹、影星李奥纳多等人投资,2018年营收达8,790万美元。


当食物上桌,眼前这块充满水分、焦香味的汉堡排,无论营养成分、肉汁颜色、口感都和真牛肉相差无几,甚至吃起来也很美味。这一天真的到来了,「你的牛肉」不再是你过去吃进嘴里的牛肉了。


这并非惊悚或科幻故事。在美国加州创办的Beyond Meat,致力于研发植物製肉类,并陆续推出汉堡排、香肠、绞肉等产品,强调有更高单位的营养含量。2015年营收为880万美元左右,去年已成长十倍;透过35,000个通路,销售至15个国家。


Beyond Meat的素肉汉堡在美国有极高的知名度,甚至成为不少网红的开箱热门产品。


今年5月2日,Beyond Meat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(NYSE)挂牌上市,从每股25美元飙涨,以65.75美元作收,单日涨幅163%,写下2019年新股上市首日最大涨幅纪录。


投资人看到了哪些未来?


首先,是牛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。Beyond Meat常以生产一块四分之一磅(约110公克)的汉堡排举例,自家商品可省下约46%的能源消耗,也不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地饲养牛隻。


重要的是,Beyond Meat宗旨是创造「未来的蛋白质」,并非要取代肉类,而是提供一种替代选项。


Beyond Meat的招牌汉堡肉要价5.99美元(约人民币36元)、四根香肠约9美元(约人民币54元),虽然比牛肉售价高,但也并非特别昂贵,随著每年大量研究支出,持续更新製程与配方,可望逐渐压低成本。


尽管,至目前为止,Beyond Meat仍在亏损,尚未实现营利能力。但他们的收入从2015年的880万美元,隔年增加至1,620万美元,2019年更衝至8,790万美元。惊人的成长能力,让他们的股票认购极其顺利,成功踏出上市第一步,公司市值也从挂牌前的15亿美元增加到38亿美元。


对消费者来说,Beyond Meat的成功,象徵了未来有机会以更便宜价格、方便通路,取得这些人造植物肉品。



人造肉行业发展前景如何?


对于“人造肉”未来发展,吴立持乐观态度。“城市化、人口增长和中产阶级崛起导致肉类消费量增加,如何可持续地养活后代,人造肉是一种解决方案;畜牧业产生的肉类会消耗土地等资源,如果从植物中获取蛋白,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;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,正寻求更健康的蛋白质来源;越来越多替代食品创业公司也在应运而生。”


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告诉中新网记者,“虽然目前来说,“人造肉”只处于导入的阶段,但依托消费升级以及大健康人群的刚需,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,应该是非常强的。”


据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Marketsand Markets的硏究报告,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约为310亿人民币,预计将每年以68%的复合增长率增长,到2023年将达到440亿元。与此相比,全球肉类消费约9.5万亿元,如果人造肉的渗透率达到1%,那么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元。


虽然看起来前景广阔,不过在中国这个大市场,“人造肉”有可能碰壁。


“从肉类消费情况来看,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美国一半左右,而且在中国,早就有更适应中式烹饪的‘素肉’存在。”钟凯表示,尽管之前在一些消费者盲测中,“人造肉”的表现让很多食客感到意外,吃起来不亚于真肉,但以目前的技术,肌肉纤维、肌间脂肪、结缔组织等带来的咀嚼感几乎无法模拟,因此“人造肉”还仅限于肉饼、肉馅、肉丸等。


“爱吃肉的人不会吃它,想吃素的人可以直接去素菜馆,而且为了平衡口感,‘人造肉’的脂肪含量并不一定比真肉少,这样的‘人造肉’有多少人会吃?”钟凯指出。



综合:人民日报、中国日报网、中国新闻网

推荐阅读



说明中国,点评世界

欢迎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

觉得不错,请点个在看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